首页 > 市场经济 > 财经文章正文

如何引领城市群发展_如何引领城市群发展

财经 2023-12-17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1.国家形象的代表作用、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2.如何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3.山东将建一群两心三圈,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打造全国增长极4.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5.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6.什么是增长极战略,城市群应如何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国家形象的代表作用、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市人大代表荣克霞表示,

1.国家形象的代表作用、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

2.如何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3.山东将建一群两心三圈,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打造全国增长极

4.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5.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6.什么是增长极战略,城市群应如何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

如何引领城市群发展_如何引领城市群发展

国家形象的代表作用、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市人大代表荣克霞表示,自己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她表示,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打造西部文创中心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文化创意人才,加大有质量、高水平文化产品的供给,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世界文明交融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加快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提升和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硬件方面,成都与国内沿海城市相差不大。但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应加大力度。在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走访调研中,荣克霞发现,一些市民还是比较喜欢听川剧,除了公办川剧院外,还有更多民营川剧院受到市民关注。“但一些民营川剧院因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仅靠市场难以应付庞大的开支,甚至出现经营不下去的情形。”荣克霞表示,川剧是成都文化的名片,要保护好,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要给予民营川剧院更多扶持,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如何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后,科技创新、人才等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加快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彭澎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校院所集中、科研水平最高、人才最为集聚的地方,同时,这三个地方的制造业最为集聚,金融也最为发达,要素集聚在这三个地方最为突出,因此以这三个地方为龙头,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龙头引领作用。

       会议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就是为了突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去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

       今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会议指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今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决定》称,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有利于资源集聚,提高中心城市科研、创新以及服务周边地区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中心城市通过要素集聚,通过整体功能,对城市群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引领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避免了过去主要靠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式,更能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

       彭澎说,中心城市也分几个层面,像中西部的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不单带动本省,而且对整个大区的带动能力都比较强,同时也是科教、人才等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些城市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经济圈之外布局的重点,可以和三大经济圈一起,引领带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彭澎认为,中心城市集聚资源的能力强,带动力强,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需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比如中心城市并入周边地区的方式,实现扩容。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更多的飞地,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加快城市群、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建设,提升相互之间的联动。

       与此同时,中心大城市周边可以进一步放松落户限制,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市周边集聚。彭澎说,中心城市、中心城区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周边地区有劳动力和制造业,两者结合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也会产生更强的消费能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山东将建一群两心三圈,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打造全国增长极

       发展城市群,城市群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群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

       世界级城市群随着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在湾区崛起。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日益向湾区集聚,沿海港湾地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世界级港口为基础、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以广阔腹地为支撑的湾区城市群。湾区城市群大多由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与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这种特有的经济格局是海岸贸易、都市商圈与湾区地理形态的聚合体。

       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规模效应、技术外溢和不完全竞争会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生产要素也会自发向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集聚。这种集中和集聚多在城市中实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逐步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有利于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不断拓展市场边界;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劳动分工、知识溢出,产生正外部性,促进创新并带动收益递增;有利于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和健全的协调机制。城市群通过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变革扩散,在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提升区域经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山东是我国北方第一大省,用时也是我国仅次于广东、江苏的第三大经济省份;但是,它既没有形成类似于珠三角那样的城市群,也没有像江苏、浙江这样的全国影响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山东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呢?其中原因就是山东青岛、济南两大经济强市长期内耗,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协调能力不足,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无法凝聚,如同一盘散沙,影响它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将山东打造黄河流域以及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于是制订了“一群两心三圈”的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两大城市群之间,有一个重量级的国家级城市群,这个群由一整个省组成,它就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就是山东省的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虽然位于我国两大经济增长极之间,但是它的区域影响力却远不如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不是它的经济实力不强,而是它的实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就好比一个人,空有一身内力,却没有好的功法,导致实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是目前的山东!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我国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如果拿长江经济带来比,山东半岛城市群就好比是长三角城市群;而且山东半岛城市群同样也是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因此,山东半岛城市群将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成为辐射引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山东规划增强全省 科技 创新能力,加快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黄河流域以及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

       山东共有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曾经一段时间内,青岛、烟台和济南的经济实力一直都是位居山东前三;近几年,随着山东省强省会战略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济南终于超越了烟台,成为山东仅次于青岛的第二大经济城市。而随着济南的经济增强,济南和青岛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青岛是山东第一大经济城市,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山东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我国北方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因此青岛和济南可以说是各有擅长,谁也不服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竞争大于合作,这从两个城市同时申请国家中心城市就可以看出来,全国也仅有山东出现了这种情况。而两市内斗的后果就是导致整个山东省群龙无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严重不足。

       而在山东省最新的发展规划中,终于理清了青岛和济南两个城市的关系。未来,山东将同时创建青岛和济南两大中心城市,其中济南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青岛则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济南偏重于区域间的协调功能,青岛着重发挥经济强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同时,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引擎,为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要发展,除了重点发展两大中心城市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出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来。而为了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山东将健全跨市、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三大经济圈,通过经济圈的分工协调功能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省会经济圈,山东省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圈之一,以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为中心城市,联动周边的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等6个地级城市,将依托济南的科创文教实力、医疗资源以及交通优势,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省会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而在具体实施上,将支持淄博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泰安建设国家 旅游 休闲城市,支持德州成为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门户城市。

       山东省规划建设的第二个圈是胶东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以青岛为中心,同时还包括周边的潍坊、烟台、威海和日照等地级城市。胶东经济圈将以海洋经济、智能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为支柱产业,充分发挥青岛龙头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而在经济圈内部还将建设两大组团,即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发展和推动烟威同城化发展。同时,支持烟台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市,支持威海建设中日韩地方合作重要支点,支持潍坊建设国际动力名城和国际制造业高地。

       山东将要建设的第三个圈就是位于山东南部的鲁南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位于山东南部,和河北、安徽、江苏等三省交界,由临沂、枣庄、济宁和菏泽等4个城市组成,它既是革命老区,同时又属于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独特。鲁南经济圈和山东其他两个经济圈不同,并没有明确具体的中心城市,根据山东的规划,将依托区位优势、文旅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四市区域协调和联动,促进经济圈协调发展。在城市定位上,支持临沂建设国际综合物流枢纽,支持济宁建设国际 旅游 名城和国家制造业强市,支持菏泽建设鲁苏皖豫交界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一、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从全球化、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级的城市群体发展中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和规律是值得我们总结借鉴的。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上,以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市场交易的高效区域网络为纽带,以一个或者几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规模集聚、分工协同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家经济要素的精华所在,是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合作的最高端的平台。

       从世界级城市群来看,城市群主要呈现为五大特征。

       第一,人口、资本、产业等经济要素高度集聚。人口通常集聚规模达到两千万以上,是国家经济贡献的主体。

       第二,呈现为显著的产业分工协同的特征。首先是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明确,鼎足而立,相得益彰,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在产业上各有相应的特点。纽约是以金融和贸易为主的,芝加哥是以制造为主的,洛杉矶是以新科技、IT为主的。其次在城市群内部体现为中心城市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体,其它中小城市以差异化、专业化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三,在空间发展特征上,是由城市发展到都市区,再由都市区发展到城市群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第四,交通网络是城市群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对外交通方面,会形成发达的国际空海航运体系,表现为世界级的空港、世界级的海港,乃至空海双港的世界级的枢纽。同时,世界级的城市群在城市群内部,形成了以城际轨道、市郊铁路为主体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出来大概通常会有一千到两千公里的市郊铁路,以支持它50到70公里的出行圈。比如日本东京,它的市郊铁路的日均客流量达到三千万人次。

       第五,在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形成了发展协同的机制健全,以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做保障,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化调整,最终实现了区域的环境保护,生产要素的均衡布局,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共建共享。我想这是成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的五大特征。

       按照这五个特征来看,或者从它的特征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上来看,应该使市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要通过规划发挥好引导作用以及守夜人的作用,城市群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推进城市群发展,必须要从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我们国家的城市群发展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什么是增长极战略,城市群应如何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

        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导语: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是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规划。“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新时期、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以时代眼光和改革思路,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才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保障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一、符合时代要求,解决现实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是国家治理中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评判城市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针对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合理把握城市发展趋势,综合安排空间资源配置,并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可见,科学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就是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并形成共识的过程,就是遵循、顺应规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行动的过程。

        城市规划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其理论、内容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规划的侧重点也会动态地调整。要根据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划对策,紧扣时代脉搏,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进入转型发展新时期。城市发展模式要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发展主体要从以政府为主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发展动力要从单纯地依靠工业化向更加多元、开放、特色转变。在此背景下,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创新规划观念,改进规划方法,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要求,推进城市规划从主要以目标导向为主的空间扩张型规划,向管控和底线约束为基础的综合型规划转变,从由政府管理城市的技术工具,向协调各方利益、推进公众参与的公共政策转变。

        二、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

        (一)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的核心也应该是人。城市规划不仅要关注人口的规模、数量,更应该关注人口的结构、分布,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在旧城改建过程中,要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针对老旧城区功能缺失、设施不足、质量不高等具体问题,开展功能修补和生态修复,提高居住社区人居环境和各项设施的服务质量,着力改善民生。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妥善处理城市外围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合理确定新区规模和功能定位,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更加协调,避免过度人工化和布景化。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保留城市特有的“基因”,杜绝“挖山、填湖、砍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要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目标,把低碳、生态发展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要求中,建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广低能耗、微循环的建设技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规划应以资源环境为本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编制城市规划,要开展现状资源环境条件评估,明确城市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评判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要坚持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预测城市规模,将水资源、土地资源保护等作为约束城市发展的底线和刚性指标,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突出地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编制城市规划过程中,分析制约城市发展的资源或能源“短板”,如对缺水城市,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划定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和预防“城市病”。要加强现状调研,利用大数据建立规划信息数据库,开展地下管线、交通出行、资源能源供需等的量化分析,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提供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应立足全局和长远角度谋划城市发展定位,把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从思想、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避免城市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无序竞争。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做好城市密集地区的规划,科学谋划区域空间的总体布局,要从区域整体角度把握城市发展趋势,认识城市的地位作用,明确城市功能定位,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促进城镇之间协调发展。要按照城市的常住人口口径预测城市人口规模,规划城市住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外来人口的需求,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规划保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乡村居民与城市市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城乡空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城市规划的全域覆盖,加强对城乡居民点和全域空间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避免割裂城乡关系。要加强乡村规划和综合环境整治,保持乡村特色风貌和文化传统,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因地制宜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

        (四)建设集约高效、“精明”增长的城市

        严格执行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规划原则,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开展存量规划,在控制城市新增用地的同时,注重对城市建成区内既有存量建设用地的整合改造和功能提升,促进存量建设用地挖潜。要逐步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保障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的用地供给,严格控制新城新区审批和新增工业用地供给,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减少单一功能区,促进单一功能的开发区向综合性的城区转变,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和钟摆式交通。要结合城市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密度较高、开发强度大的老旧城区,应疏解功能和人口,着重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对城市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应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人口密度和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宽马路、大广场”,促进城市紧凑布局,精明增长。

        三、履行法定程序,健全决策机制

        (一)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定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化城市政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体责任,按法定程序和内容要求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工作。城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相关组成部门要积极配合,全程参与,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和现状数据。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落实公众参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查审批的有关规定,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工作。公众参与意见、专家审查意见和人大审议意见的吸收采纳情况,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附件一并上报。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应按法定要求及时予以公开。

        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平台作用。以城乡规划为平台建立健全“空间全覆盖、事权不重叠”的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国家空间规划和空间政策;在区域层面,重点做好城市群(大都市区)规划,疏解特大城市功能和人口;在市(县)层面,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空间平台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同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空间平台。同时,通过构建上下衔接、层级传导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刚性内容的可落实、可实施、可评判、可监管。

        (二)健全完善规划决策实施机制

        借鉴国内外协作式、参与式、渐进式规划的经验,保证规划公开透明,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促进规划从技术理性走向社会理性,从精英规划走向公共政策。要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兼顾规划的“刚性”与“弹性”。一方面,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顺应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规划适应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明确城市发展建设的“负面清单”,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城市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需要保护和控制的空间,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建立城市政府组织领导的规划决策机制,树立规划一盘棋思想,依托城市规划建立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健全“一张图”的空间管理手段,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定位、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协调与衔接,避免相关规划之间内容重叠、管理分割、规划打架等问题。

        (三)避免频繁修改规划

        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持之以恒加以落实。城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驻城市的相关单位,要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尊重规划、遵守规划并自觉维护、执行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提升城市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建立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和报告制度,完善“前期研究―设计决策―运作实施―评估反馈”过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评估状况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依法修改。

        加大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以权代法、违规审批,加大对违法建设活动的惩处力度。针对各层级政府事权明确管理重点,建立中央与地方事权清晰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要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杜绝擅自改变规划的“刚性”内容、随意改变城市的发展方向、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

如何推进环京津城市群的新型城市化

       顾名思义,增长极就是增长的极点,体现在国家战略中就是部分城市和区域成为某一经济板块的核心增长区域,要求其本身具有良好的资源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并有可能在政策的偏倚下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或城市。现实中体现在东部沿海率先开发开放,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成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三大地理区块拉动辐射全国经济发展。微观看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又是上述三大区域的核心增长极。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你之前也是问过的。中原城市群北接京津冀、南倚武汉都市圈(或者说是中三角),西接以关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要想在周边区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的增长极,引领中国经济,任重而道远。

       可以看到,河南公路、铁路、高速等区域性大规模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接下来要做的是完善交通体系,比如增加陇海线、京广货运量的提升,(高铁转移客流),拉通对外交通打造经济腹地,建设客货航线。

       而是要培育等级鲜明的城镇体系,河南省户籍人口超过1亿,依照其他国家发展水平(韩国,日本),未来20年,郑州将成长为1000万人的大都市(我说的是城市居住人口而不是整个辖区人口,和现在近千万居民不是一个概念)。郑东新区的建设就是拉宽郑州城市框架,提升国际竞争力,引导河南经济辐射与发展的重要的极点,郑东新区的金融、高新科技、高校都是将来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引导和发展引擎。当然中原城市群周边需要衔接城市,比如洛阳、开封、许昌、信阳、安阳等等,还有下面的县,这样来看,才能称得上是城市群,如果县市很弱,那就不能成为中原城市群,仅能够成为郑州都会圈罢了。加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协作,比如总部在郑州城区,物流在郑州下辖的新郑航空产业园,规模生产基地在洛阳、开封,配套产业园在河南省不同的县市,商品自由流通,人才相互流动,科技资源依市场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经济人才等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这不仅仅是中原经济区该做的,这也是整个中国需要做的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后者可以称之为新型城市化。如同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化的扬弃一样,新型城市化同样是对传统城市化的扬弃。换句话说,优化城镇布局的空间关系,依托中心城市带动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和强化城乡的空间聚合,形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依托河北环京津城市群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构想

        城市化率较低一直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之一。河北省城市化率不仅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末,河北省的城市化率为37.7%。而同期全国城市化率为42.99%。2006年河北省城市化率达到了38.77%,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但距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缓慢,大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国家“十一五”规划把京津冀都市群界定为“2+8”,包括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和廊坊8市,从新型城市化的视角看,河北环京津8市可以分为沿海经济隆起带、环京津城镇密集地区和环省会城镇密集地区,它们既是相对独立、自主发展的城市群,又是京津冀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环京津城市群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机遇,这一地区应率先建成河北省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一)把河北的城市化进程摆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城市群建设

        河北省有一个独特现象,区域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即总体经济发展处于中部水平,而局部体现出东部(沿海市、县)、西部(张家口、承德)和老工业基地(唐山、张家口、邯郸)的特点。应根据河北这一区域特征,认真研究中央关于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促进“中部崛起”和“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国家及有关部委给予河北的扶持政策,例如:进入京津冀都市圈的8个地市,应该积极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共建与共享、投资环境的营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承德、张家口要争取建立京津生态屏障的特殊优惠政策和西部开发政策;石家庄、唐山、邯郸等要争取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政策;南厢地区要争取中部政策;河北承接北京工业外移、奥运经济扩散项目等,也要争取相应的支持政策;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要争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等。从自身和外部积极创造加快发展的条件。

        (二)积极建设沿京津城市带

        在空间上,廊坊、保定位于京津中心走廊。北京城市定位的重新调整和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明显扩大了对河北土地、水、交通等资源特别是港口资源以及现有工业体系的需求。由于地理优势,毗邻京津的的河北廊坊、保定等地的中小城市群可以优先分享到京津在教育、科研、金融、文化和对外交流等软资源方面的优势,吸纳和集聚京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接受产业扩散对接。应坚持比较优势,与京津在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方面加大协调力度,加快与首都经济区的融合,建设成为科研优势强劲、工业体系完整、特色产业明显的首都圈新型卫星城。

        (三)以沿海经济隆起带引领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河北与其他沿海省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陆。河北省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的定位应始终突出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方向,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实现港口、港城、工业区三者互动,完善沿海城镇体系,促进临港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促进沿海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重点是以秦皇岛港城、曹妃甸港城和黄骅港城等三大港城建设为核心,整合周边县城和工业开发区,带动沿海城镇体系的发展,以组团方式,将唐山、沧州建成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节点城市,秦皇岛建成京津冀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级能源输出港和北方地区重要的山海口岸,最终促进沿海隆起带的崛起。

        (四)以石家庄为核心强力打造环省会城市群

        石家庄不仅是河北的首位城市,而且是冀中南区域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随着京石高速铁路、石太高速铁路等多条客运专线、新的机场、新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省会“一小时”交通圈几乎遍及冀中南,石家庄已经具备迅速融入京津都市圈,引领冀中南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发展重点应以流通贸易为核心,构筑服务冀中南、立足河北、面向华北、辐射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发展中心。从长远看,交通仓储、商贸物流是决定和影响环省会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依托河北环京津城市群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

        (一)京津冀都市圈的生态-经济的统筹与协调

        生态-经济的统筹与协调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河北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的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等地区形成的“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而北京最为关注的生态保护、水资源养护却都倚赖于这一地区。可以说,京津冀都市圈要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第三极”,就必须妥善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筹解决环京津都市圈贫困和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京津冀北地区建立一个跨区域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建立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基本思路是,遵循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城镇改造、人口分布调整和人力资源优势再造、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立生态型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与保护机制,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在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该都市圈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城市与农村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该区域内各地区及其居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同时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完好的保护与修复,共同分享生态利益并共同承担生态治理责任,实现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二)重化工业对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与资源短缺的现状存在矛盾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重化工业是长项。天津整个沿海100多公里有很多重化工企业,河北以曹妃甸工业区和南堡大油田为龙头的沿海经济隆起带是环渤海经济圈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由于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这一区域水资源频频告急,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不可回避、不能绕行的瓶颈,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疑应作为理性的现实选择和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城市 发展

Copyright © 2023 南方城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3024783号